聚力前行蕴芬芳 数学教研促成长
——五台县沱阳中学校持续深化“五个一”活动之数学主题教研
教学研讨活动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为进一步推动五台县沱阳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双减”工作,提高学教学质量。10月13日上午第三节课,五台县沱阳中学校长王彦杰、初一年级主管副校长张哲、副校长续跃宏、李建杰、团支部书记武志英以及初一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以“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有理数的加减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活动背景:史玉兰老师就本次教研主题制定的背景做了简要的概述:初一是初中三年打基础的一年,掌握好各种运算本领和计算能力,对孩子今后学习代数运算、函数计算以至于高中的学习都至关重要。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更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有理数的加减法教学中要狠下工夫,注重落实,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接下来我们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重视概念的理解;二重视符号的确定;三、理清运算顺序;四、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过程:
史玉兰:我谈一谈重视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在讲授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之前,首先要确保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可以通过教师的解说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并且对有理数的大小关系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例如图表、实物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有理数的概念的认识。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徐伟艳: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主动提问、探索和研究,培养他们主动寻找答案的能力。
韩平:
初中数学的有理数运算,不仅要求出数值的大小,而且还要确定结果的符号。熟练而准确的运算是整个代数的基础。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确定符号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注意变减号为加号,和性质符号。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符号,都要提前确定并书写清楚,以避免出现符号错误。第二在辅导过程中,要耐心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尝试,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自信心。最后可以将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良好的数学资源重点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加深认识,避免再犯。
刘美娟: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首先应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不是跳过步骤直接计算后面的。其次,如果遇到互为相反数,同分母这些情况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以简化计算也能让孩子产生化繁为简的成就感,在利用加法交换律的时候特别注意要与数字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位置。
李彩仙:
有趣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老师可以创设一些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微信支付有没有遇到余额不足不能支付的情况?如果遇到,会不会浏览支付账单,了解一笔收入和支出的标记情况,能不能读出每次的收入多少或者支出多少,余额是多少?如果余额不够,充值多少才能继续支付?在支付宝中,什么地方可以借着花钱,如果允许借着花钱,每支付一笔,账单会显示正数还是负数,借着花的钱只能借多长时间?如果到期不还会有什么结果?
让学生用新学的正、负数知识,作一笔账单,要求孩子们回家向家长报账,强调孩子们从出生到现在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培养学生拥有感恩之心。
通过这些与孩子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情况,让孩子们认识到用正、负数记账的简洁和直观的优点,为后续引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做好准备。
田涌峰:
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会让学习事半功倍,咱们教师应引导和规范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1、主动复习知识后再做练习;2、书写工整而规范;3、随手放草稿纸;4、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做练习;5、做完题目后积极主动检查;6、对自己的一些典型错误主动进行反思总结;7、把典型的例题记录在笔记本,易错的题记在错题本上。
教研成果:
1、重视概念的理解;
2、重视符号的确定;
3、理清运算顺序;
4、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反复强化,通过反复训练和练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技能,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孩子们鼓励和正面的反馈,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
最后,校领导肯定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又与大家交流自己的看法。武书记说,通过最近的听课发现咱们这些孩子比较慢,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放慢速度。张副校长点评说,我们的教研准备充分条理到位,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很接地气。建议教师把总结的有理数加减法的口诀和顺口溜,让学生们牢牢记住。续校长说,我们七年级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团结、积极、向上进取的教研组,对教学和教研有浓厚的兴趣,每个成员从不同的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是一节成功的教研。
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充分发挥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通过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加快了教师的成长过程。我们坚信,在王彦杰校长的引领下,沱阳中学的全体教师定会不断成长,一路前行!
![]() |
![]() |
![]() |
![]() |
![]() |